

美国独立日当天,特朗普签署的“大而美”法案正式生效。这部超过900页的法案涉及减税、移民、教育、社会保障等多个领域,标志着美国政策全面右转。

对于考虑赴美留学的中国学生和家长来说,最关心的问题是三个:还能不能去?还值不值得读?还能不能留下来?
“大而美”法案带来的变化,似乎在直白地告诉大家:美国不欢迎中产留学生。
另一份来自国际教育咨询巨头Keystone发布的一份涵盖41,995名学生、横跨150个国家的最新调查报告,全面呈现了全球留学生的新画像。
原来早在法案发布之前,留学逻辑就已经改变了,现在恰恰是中产留学的黄金时代。
来源:Letsight ID:letsight520


“大而美”法案发布,主要影响留学生的奖学金、学费、签证、身份以及未来就业等方面。
法案明确削减了未来十年内的教育预算,包括佩尔助学金和联邦助学贷款减免等项目。
美国媒体直言,这一变化将直接打击中产阶层与国际学生,尤其是那些依赖经济援助完成学业的申请者。
在高校普遍财政吃紧的背景下,国际学生可能会被当作重要收入来源。
据相关数据显示,2025-26学年,哈佛、耶鲁、宾大、杜克、哥大、南加州等一众美国大学学费已经突破9万美元大关。

图源:Business insider
奖学金资源会进一步向本国学生倾斜,国际生面临的学费可能会继续上涨。普通家庭如果没有雄厚经济支撑,那么等待他们的可能是留学断供。
另外,法案斥资70亿美元强化边境执法,虽然目的是打击移民问题,但F签、J签等学生签证的审批也受到牵连。
尤其STEM方向的中国学生,已经频繁遭遇行政审查或签证延迟。OPT和H-1B签证多年以来都没有增加,抽签竞争激烈,那要拿到身份越来越难。
而且,签证一直在风雨中摇摆,一旦出问题,读书、毕业甚至实习就业都可能中断。
对于那些想要通过留学跳板留在美国的同学来说,这种不确定性已经成为巨大风险。

图源:NBC News
法案还通过减税和军费刺激短期就业,但有媒体指出,美国财政赤字将激增至3.8万亿美元,长期通胀和利率高企将会进一步压缩就业空间。
产业保护政策虽然有利于本地制造业发展,但是也可能拖累整体经济,GDP预计下降0.3-0.5%。
而这一政策对中国留学生最直接的影响,恰恰是大家最关心的就业问题。即使在工程、IT、制造等热门行业,也将面临更激烈的本土竞争和更严苛的身份限制。
未来的美国留学,不是不欢迎国际生,而是只欢迎钱多、事少的国际生。
对于大多数中产家庭而言,这意味着过去的留学逆袭的路径越来越难走。而对于在美华人和留学生来说,这也预示着教育的不确定性在加剧。
奖学金、OPT、H-1B甚至绿卡都在缩水,学费持续攀升,就业机会进一步减少,未来可能很多人被迫转专业、转学、转码,甚至直接出局。

在“大而美”法案引发的不确定性的同时,全球留学市场正经历一场格局变动。
由国际教育咨询巨头Keystone报告显示,英国以19%的首选占比力压13%的美国,成为全球学生心中最理想的留学目的地。
特别是在英国政府2025年5月发布新的移民白皮书后,搜索量激增,申请数据节节攀升。

图源: Keystone报告
相比之下,美国虽然保持顶尖学府优势,但连年政策收紧、移民不确定性,已经让不少家庭望而却步。
德国、意大利、荷兰成为欧洲留学的第二梯队,凭借学费低廉、语言环境多元、身份政策友好等优势,正稳步崛起,与加拿大、澳洲平分秋色。
加拿大反而受限于招生配额和签证政策,从2024年的榜首滑落至第四位。澳大利亚更是跌出前五,竞争力减弱。
东亚留学市场崛起,韩国成为黑马,排名跃升7位,首次跻身Top 10,搜索量翻倍增长。
日韩的文化软实力以及生活成本优势,正逐步成为亚洲中产家庭的新选择。
如果从不同阶段的留学来看,留学生们的选择也有明显分化。
本科阶段选择英美留学的国际生数量不相上下,占比都达到13%,但美国已经从三年前的20%跌至当前谷底。

图源: Keystone报告
硕士阶段英国以24%占比碾压12%的美国,英国“水硕”的含金量在不断提高,成为深造的首选目的地。

图源: Keystone报告
博士阶段,英国以33%的领先优势再次胜出,美国只有14%,德国、荷兰、意大利等欧洲国家也快速上位,成为科研导向国际学生的新归宿。

图源: Keystone报告
这背后的逻辑清晰可见,本科阶段看品牌与通识教育,硕士阶段看时间成本与就业回报,博士阶段更看重研究资源配置与未来的发展。
换句话说,留学生对性价比和未来发展机会的衡量更加理性,也更加现实。
英国这波真的赢麻了,从本科到硕博一路通吃,而其他欧洲国家也从小众留学目的地悄悄逆袭。

在全球留学格局悄然重塑的同时,留学生的选择逻辑也发生了深刻变化。
Keystone的调查显示,无论本科还是硕士,商科与经济、人文艺术、临床与健康依然稳居热门专业前三。
其中,商科长期霸占黄金学科地位,稳稳对接全球就业市场。
从不同阶段来看,本科生更偏好艺术、计算机与工程技术类专业;硕士阶段则转向教育、社会科学与生命科学等领域。
专业偏好从兴趣导向逐步过渡到就业导向,这也反应出学生在做决策时更关注未来回报与实际通路。

图源: Keystone报告
调研数据显示,23%的本科生将未来职业发展视为首要求学动机;而这一比例在博士群体中攀升至44%。
学历层级越高,学生对教育与职业发展之间关系的关注度越高,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学术本身,更是为未来职业道路打下坚实基础。

图源: Keystone报告
成本因素仍是首要考量。调研结果显示,在选择专业时,学生们最关注的首要因素是费用的可承受性。
这一现象在留学人群中尤为突出:高达62%的留学生将费用视为决定专业选择的核心因素。

图源: Keystone报告
另一个变化趋势是,在选校过程中,越来越多学生把专业放在首位,而不是国家或学校。
数据显示,45%的学生最看重专业内容,35%关注学校的排名或声誉,只有20%将留学目的国放在首位。

图源: Keystone报告
从不同学段来看,这一趋势更加明显。53%的博士生认为研究方向是首要考虑的因素,硕士生为50%,本科生也达到40%。
对学校本身的关注在本科阶段出现反弹,由去年的34%上升至40%。这说明去哪儿读依然重要,但学什么才真正是决定性因素。

图源: Keystone报告
随之发生改变的是留学生的留学动机,23%的本科生表示留学是为了进入特定职业,44%的博士生目标更明确,搞科研、拿身份,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。
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临床医学、商科、计算机与人文艺术等专业持续火热,原因不外乎一回报明确,二这是通向特定行业必备的通行证。
在申请行为上,国际学生普遍走的是短平快路线。
53%的学生准备周期不超过6个月,约2/3的申请者会投3所及以上学校,尤其是亚洲学生中,有45%的学生申请5所以上。

图源: Keystone报告
不过只申请一所学校的人有所提升,从17%增加到21%,说明有些学生更有目标感,也更敢于押宝。
这一现象也反映了当代留学生在高压竞争下,不得不集中精力,更加聚焦自己的目标,避免太大的沉没成本。
那些希望高性价比的留学生,正将视野从传统英美,转向欧洲大陆、日本、韩国等留学目的地。
未来的留学更像一场精打细算的投资,而不再是单凭情怀和排名做出的决定。
美国刚刚生效的“大而美”法案,也许不会立刻让美国失去吸引力,却可能促成其他国家留学的黄金时代。
新一轮全球留学格局已经成形,在这个时代里,真正有能力、有目标、有准备的学生依然会脱颖而出。但他们的发展路径,不一定非要从美国出发。
参考:
President Trump’s One Big Beautiful Bill Is Now the Law
Millions of students could lose federal aid under a proposal to slash Pell Grants
State of Student Recruitment 2025

多说一句:
微信更新了推送机制,很多小伙伴反馈收不到更新,这里建议大家将我们的公众号加一个星标★,以免错过推送哦!